邓琳娜
点击:11378 时间:2015-07-22 14:22
世界上刚刚有雪茄的时候,雪茄是很土的玩意儿,土着人才抽。1492年哥伦布发现古巴岛,只见那岛上的人基本不穿衣服,嘴里不知道衔着一根什么冒着烟的东西。他在日记里写道:“……男人手里总拿一根未燃烧透,仍在冒烟的干树枝和一些植物叶子,并不时地放到嘴里吸食植物叶中冒出的烟……”于是,他就让水手去问岛上的土着人:这是什么东西?
土着人听不懂水手说的话,就回答道:Sikar!Sikar!意思是用火燃烧这种烟叶后会产生浓郁奇特的香味,吸下这些烟味是很快乐的。哥伦布以为“Sikar”就是这种东西的名字,于是就张冠李戴把它们称为雪茄。他把雪茄带回欧洲,献给了西班牙国王。
从此,雪茄便在全世界流行开了,sikar也逐渐演变为Cigar。
如今,雪茄好像很高贵,它被描写成老百姓不敢碰的奢侈品,只有高档人士才玩那东西。其实,雪茄刚开始粘到人类嘴上的时候,是一种大众消费品,就像高尔夫一样,当初是牧民玩的,用来解闷。
candlelight雪茄品吸
好多朋友知道小弟有早上起床抽一茄的习惯,他们问我早上起来的是什麽茄,这次,我特意把我早上起来最常抽的屌丝茄拍一下照,以供大家参考。
这茄是德国机制屌丝茄,茄叶是使用来源不详,就价钱而言,这茄在机制中也是十分便宜的(比威利还便宜)。
这类茄,小弟一直是抽一盒买一盒的节奏(就是说,从来不会去陈养),保存环境是在69湿度,16温度。
此次的茄灰共分成二段(其实我没太留意平常有几段,这次是两段),茄灰相对完整但不结实,在全长35分钟的品吸过程中,没有补火,没有斜烧,烟阻适中(真不明白,为何非古机制的烟阻也很好)。主线是豆香和茄味(因为实不知怎形容那味,就是感觉在抽雪茄的味,因为,以茄味来表示),各段详情如下:
第一段:口感温和,豆香,茄味。
第二段:口感温和,豆香,茄味,微苦。
总括而言,这根茄口感算是十分温和,也很清淡,一灰下来也算十分顺,口味上极为单一。就个人而言,当时选择这茄作为日常早上起床後的第一茄的原因是:1、便宜,2、清淡,3、容易购买(对小弟而言,罗湖过关免税店有售),4、灰茄的时长刚好(由起床梳先後开灰,到走路到地铁站时长刚好35分钟左右)。综合价钱而论(此茄是真的极便宜),个人认为,可以买来抽抽。
最後,小弟不嫌其烦的再注明一下,以上纯为本屌丝的个人感觉,仅供参考,在不同的调养条件下,加上当时的心情,可能对其味道在感觉上有所不同。如有错漏及不同理解,诚希见谅。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祝各位抽茄愉快!
无法替代的传统
古巴独立战争期间,一些雪茄工人移民到美国,把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建成了雪茄之都。过去每个角落都有雪茄工厂,坦帕的雪茄商人卡洛斯·弗恩特回忆道。朗读的传统也随之而来,在坦帕的雪茄工厂里,朗读者曾被誉为工厂里的王子,可见其地位之高。从1900年代到1920年代,美国画家马里奥·桑切斯追忆道,我的父亲一直是加托雪茄工厂的朗读者。早晨,他朗读从地方报纸翻译过来的新闻。
他也每日朗读直接从哈瓦那开来的船上买来的古巴报纸上的国际新闻。从中午到下午3点,他朗读小说,还得模拟书中人物的声音来诠释他们,就像演员一样。
独立战争之后的古巴,美国人取代西班牙人成为古巴雪茄烟厂的大股东。此时,在古巴有120家雪茄烟厂,每一家都有朗读者。
1923年,广播在哈瓦那的卡巴纳斯雪茄工厂出现了。人们本以为朗读的传统将被取而代之。许多老工人都是朗读者的忠实粉丝,但是年轻人喜欢听听广播。广播很快就会受到工人们的青睐。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