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辰哲
点击:1474 时间:2015-07-04 16:40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下面看一看相关信息吧。
  
一、作家简介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二、与端木蕻良的生活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在校担任文艺指导员。
2月,临汾形势紧张,“民大”要撤到乡宁,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先是留下,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
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
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
日军逼近武汉,端木蕻良去重庆。萧红独自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举行欢迎会,欢迎他们的到来。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在会上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三、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马伯乐》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 《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代表作》
散文:《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在东京》 《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 《饿》《回忆鲁迅先生》 《桥》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萧红。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