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轻
点击:5409 时间:2015-06-18 14:11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事诗之一,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此篇叙述他在森林中与魔搏斗的故事。下面就看一看相关介绍吧。
一、诗歌简介
《罗摩衍那》书名的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它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集中紧凑,虽然也插入不少神话传说,但除第一篇和第七篇外,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枝蔓庞杂。主要人物性格丰满,随着矛盾的展开而变化发展。全书注重风景描写,而且做到情景交融。它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大多采取纯客观的态度描写景物,而是通过史诗人物的眼睛描写,这样就更富有感情色彩。《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一样,主要采用简单易记的“阿奴湿图朴”诗律,文体风格总的来说明白晓畅,但已开始出现讲究藻饰和精心雕镂的倾向。由此,《罗摩衍那》成为古典梵语诗歌最直接的先导。因而,印度传统将《摩诃婆罗多》称为“历史传说”,而将《罗摩衍那》称为“最初的诗”,并将传说中的作者蚁垤称为“最初的诗人”。
二、作者简介
《罗摩衍那》的作者传说是跋弥,意译蚁垤。对此学者虽有意见分歧,但统观全书,尽管写成的年代不同,新老成分并有,但基础部分文体大致是统一的。因此很可能有一个作者对全书进行过加工,这个作者就是蚁垤。蚁垤生卒年代不详。按照传说,他原出身婆罗门家庭,因被遗弃,被迫以偷盗为生。后在仙人指引下修炼苦行,因长期静坐不动,反复默念“摩罗”(“罗摩”的颠倒念法),以致全身埋在蚂蚁筑窝的土堆中,由此得名蚁垤。一天,他在树林中看见一对麻鹬正在悄悄交欢,忽然一个猎人射中了公麻鹬,使它鲜血淋漓,母麻鹬声声悲鸣。蚁垤心生怜悯,脱口念出一首输洛迦。后来,大神梵天吩咐他用这种诗体编写罗摩的故事。
三、《罗摩街那》在西藏的流传
《罗摩衍那》最早把它译成外文的还是我国藏族学者。根据王辅仁的《西藏佛教史略》,佛教入藏在公元5世纪。但是大规模的传人恐怕是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罗摩衍那》传人西藏时间估计当在佛教传人之后,也就是在7世纪以后。有的学者认为,藏区最早的《罗摩衍那》译文,始于赤热巴巾时期。吐番自建中(公元780年)经营沙州至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占据敦煌,历七十余年。《罗摩衍那》的保存地点敦煌所保存的藏文史料等大多是在这一阶段。1910年于敦煌石窟千佛洞十七号藏经洞中,发现在藏文文献里有藏文译本的《罗摩衍那》,此本后被盗窃到国外。在巴黎出版的《敦煌藏文选编》第一辑中 , 载有《罗摩衍那》的藏文译本。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的王尧和陈践,根据巴黎版资料,对藏文译本做了整理和注释,发表在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知识火花》第十一集上。他们还将这个译本翻译成汉文,发表在《西藏研究》1983年第一期上。敦煌出土的藏文译本是个残本,只有一万多字,用散韵结合的方式翻译。它只是摘译,只讲故事梗概。藏族地区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著名翻译家仁钦桑布(公元 958-1058)曾从梵文直接翻译印度古典诗歌《释迦牟尼赞》,其中引用了罗摩王子的故事。十三世纪,藏族的翻译大师多吉坚赞将印度著名的诗学家檀丁的《诗镜论》译成藏文后,一时注家蜂起,在这些著作中,大量引用了《罗摩衍那》。解放前,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宗的乃东寺,珍藏着一部梵文本《罗摩衍那》,僧侣文人把它当作佛教经典来供奉、崇拜。十五世纪,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雄巴·曲旺扎(1404-1469),善于写诗,他在35岁时于拉萨噶丹寺用诗文体改写了《罗摩衍那》,并有日喀则市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木版刻印。这是一部缩写本,全书共有1300多行诗。没有分章,一气呵成,概括了原诗的主要内容。由于这部诗作中过多地采用了文言词汇,使得作品枯涩难懂。从今天已经发现的本子来看,一方面有根据梵文或其他印度语言的本子翻译加创造的《罗摩衍那》。
以上就是《罗摩衍那》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阅读此书。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