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烨
点击:828 时间:2017-03-31 09:52
扬琴亦称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但现今几乎统一称作“扬琴”。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种兼具打击乐器及弦乐器特点的乐器,普遍使用于民乐团,有“中国钢琴”之称。原本是流传于波斯等中东国家的乐器,明代末年传入我国。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
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扬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单音技术、双音、轮音、弹轮、分解和弦、两声部配置和色彩技巧。其中单音技术和轮音系扬琴的基本核心技巧。单音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常用于装饰旋律,使之轻快活泼,华丽多彩。
双音丰满有力,主要用于曲调需强奏的音上,以增强气势,烘托情绪。
轮音犹如涓涓细流,潺潺不止,常用于慢、中板歌唱性旋律,使之更加缠绵婉转。弹轮密集紧凑,多用于时值较短的音符,使之轻巧明快。
分解和弦则宛如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常用于描绘秀丽的山河景色和大自然的迷人风光。
两声部配置增强音响的立体感,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丰满。在各种色彩性技巧中,反笕和拨弦使旋律清新悠扬。吟音。勾揉使曲调深沉醇朴,清幽典雅。
顿音似马蹄轻踏。泛音使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滑拨模仿流水,浪花声,强如瀑布飞溅,波涛汹涌,弱似霏霏细雨中流淌的小溪。
鼓音、木音、摘音、才音、击板模拟打击乐音响,强如节日里鸣锣道鼓,弱似深山远寺和钟鼓楼里飘逸出的仙声雅乐。
指套滑音既获琴瑟之韵,高雅清音,又可模仿莺燕转,瑟瑟风声和惊涛拍岸。
扬琴名曲推荐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三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曾以丝竹乐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在评弹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为开场音乐演奏,故称《弹词三六》。经项祖华改编为扬琴曲。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头段落在曲中反复穿插出现五次,构成循环体的结构特点。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乐曲《倒垂帘》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手法也在民族民间器乐曲中运用。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刘希圣作曲。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扬。乐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题极具动感。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