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妮
点击:1361 时间:2017-03-10 09:49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或葫芦萧)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
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云南葫芦丝的主要功能
云南葫芦丝的主要功能为男青年向女青年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情。其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然普及、衰落、改良升华三个阶段。“文革”前,葫丝芦是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传递爱情的一种媒介,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文革”后,用葫芦丝串姑娘的方式逐渐被其他方式所代替。由于专业人才的努力,葫芦丝开始走上专业舞台。80年代以后,梁河傣家乐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龚全国、龚家铭、哏德全、李仲培、冯绍兴、杜德光、龚廷政等一批专业和业余文艺骨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龚全国、哏德全、龚家铭等梁籍专业人才。
在演奏方面,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在80年代脱颖而出,以出手不凡的力作将葫芦丝艺术首先搬上舞台。龚家铭亦在葫芦丝的制作、谱曲等方面做出贡献。全国着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糜大江南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起之秀的“葫芦丝王子”哏德全在当今中国乃至国际乐坛尽现风采。
葫芦丝的特色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打音符号类似提手旁,打音一般在旋律平行时采用,它可代替舌吐将同度音分开,其演奏方法是在相同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及短的低二度,如一到一的进行,我们在两个音之间加奏一个时值及短的低音7,其手指要有力而富有弹性。
打音可以在不断气的情况下,使同度音断开,而吐音断音时气也断了,所以,打音的断音效果相比吐音的断音效果打音可使音乐有延绵之感可以做到似断非断,音断意绵,而吐音断音可以干净有力,特别是硬吐,当软吐时断音效果与打音断音效果差不多,故二者断音方法大家可在适当的音乐环境中酌情采用。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