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行
点击:2858 时间:2017-03-09 11:24
卡龙,维吾尔族弹弦乐器。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曾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东疆哈密等地。于元代从中亚传入中国的弹弦乐器。
卡龙的名称最早源于希腊。卡龙最早在新疆麦盖提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麦盖提的毛拉曼,他使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作“有声音的木箱子”。
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
卡龙音箱呈扁梯形,状似半张扬琴,琴框桑木、核桃木制,面板、底板松木制。面板中间开一圆形音孔并嵌花朵状音窗,右侧设山口。琴左侧板置拴弦钉,右侧板置调弦钮。面板左、右两侧分别置条码、活动码。张十六或十八组钢丝弦,每组两弦同音。
前边长42、后边长72、宽50、厚13厘米。本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制成的卡龙,外形不变,加大音箱以增强音量,张二十二对弦,最低音d,按七声音阶排列,音域d—d3,扩展为三个八度。
演奏时,琴置于木架或桌上,右手持竹、木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弹奏,左手持铁制揉弦器(俗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右手技巧有单弹、双弹、多弹和快弹等;左手技巧有实音、滑音、颤动音、压弦颤音等。如今已发展为双手各执一拨片,左手兼执揉弦器演奏。
主要用于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伴奏、合奏及独奏。现代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卡龙琴,琴身用桑木制成,共鸣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马、拴弦钉、弦钮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用长短、厚度不同,宽度一致的四块桑木板制作,其中左侧框板应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弯度。
琴框上、下两面分别粘以用桑木薄板制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组成各种图案,面板左侧边缘粘有曲形山口。琴马有活动马和条马两种,它们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动。面板左侧置若干活动马,马峰稍尖,排列呈曲线;面板右侧置一个长形条马,马峰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钢丝。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钉,左框板上设有弦钮,数量与琴弦相同,均为木制,旋转弦钮可调节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