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铜
点击:1377 时间:2015-07-08 14:58
由于其为北方民俗嫁妆,虽然经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被销毁了部分,但其存世量仍然很大。其经过几十年至上百年的使用,完整的相对较少了。收藏价值按画面来分:人物、动物、图案、花鸟从高到低;按色彩来分:青花加紫、粉彩、青花加白、青花从高到低。但还得考虑年代、画工等各个方面,粉彩又分为双面彩、是否名家画工等等方面。成对器物要比两个单只的其收藏价值高。其收藏价值正在逐年的提高。
青花在收藏界是一个不陌生的词。收藏人都知道有国产青花和进口青花之分;国产青花叫明珠青、回回青等名称,进口青花叫苏麻离青;国产青花发色灰暗、含低铁高锰,进口青花兰艳明亮、含高铁低锰;进口青花铁斑多、不规则、向下凹、有锡光,国产青花斑点发黑、有人工做作呆板的特征……
这些特点似乎玩瓷的人都已背得很熟了,没什么值得去探讨的。尽管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违背常规的情况,专家们会很爽快地说:“这个没见过,可能是仿的吧!”
“发现”一文不同的地方就是作者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所约束,而是有着一种重实践、求真理、观细微的科学态度。在目前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连很多专家都坐不住、迫不及待要跳到市场里去抓钱,作为一个民间收藏家能具有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尤其可嘉。
家里由前辈流传下来的一对“嫁妆瓶”,对照国产青花特征不符合,按照进口青花料又达不到其要求。丢弃不忍心,出让给别人还得不到承认,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找理论依据,求科学答案,自己探索和研究它。
“发现”的作者不是陶瓷研究人员,只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但身为高等学校的一员,本身就有追求真理的职责,所以他潜心研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他找到答案、发现问题。
这对嫁妆瓶与人们日常界定的青花特点不同:瓶上的黑斑无处不有,不像进口青花上的铁锈斑向下凹,也不见锡光;但是又不同于国产青花那么的死板和灰黑,黑点浮于青花中且分层次,立体感很强。这一现象让人感到异常,为此“发现”的作者进行了近三年的细微观察研究,并且通过“上硅所”和“中金所”(均中科院所属)的“光谱仪”和“能谱仪”进行测试分析,证明此瓶的黑色斑点并不是高铁低锰的原因,也不是低铁高锰的结果,而是青花钴料中存在有一种不同颜色的“碳物质”所形成。最后分析结论是:这些“碳物质”只能是从金刚石中而来。金刚石所带来的碳物质才能是黑色斑,且在斑块中产生“闪光点”。
这一发现为所有青花瓷器中不符合进口青花特点又不符合国产青花特点的特殊现象找到了一个新的答案。如果没有这个解释,对那些已经存在的真品古瓷又与传统常规不相符合的青花来说,一般只有被“枪毙”的命运。赵云杰的功劳之一也就是挽救了这批青花古瓷的命运。
我们很多收藏人和鉴定家都习惯用传统的观念去评价历史,只重历史、重艺术而不重科学。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头等大事,科学才能指导我们面对一切现实,不承认现实、不去实践是违背科学。对古陶瓷更要先承认现实、承认客观存在,而不是用主观去否定客观、否定存在。对不认识的要学习研究,达到认识为止。《发现》一文作者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在面对困惑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抓住疑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分析鉴别,最终找出事实的真相。
对“发现”一文很多读者读起来觉得过于艰深、过于正规,象是纯学术论文。其实赵先生写得还是很通俗的,尽量使用的是贴近生活的说法,文中也没有罗列各种检测表格和原始数据,而陶瓷技术本身研究深入了,就是要涉及矿物岩土、化学、物理等专业知识的。读不懂只能说我们的读者早就把中学学习的东西还给学校了。一些读者不自己找自身的原因,而一味埋怨“发现”一文是在玩文字游戏,只能作为笑柄怡笑大方了。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