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温煦
点击:12650 时间:2014-11-25 16:47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其实凿壁借光主要讲述了一位刻苦的学者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在学习中的无奈的举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一下。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
推荐答案:匡衡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简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县治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蚀、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时,因为与当时宦官石显的不和,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上疏弹劾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却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对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实为一党,应一起治罪。成帝荒淫无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疏:“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匡衡之子匡昌为越骑校尉,酒醉杀人,入狱。对此天子未对匡衡追究事责。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专地盗土”遭弹劾,被贬为庶人回乡。终于家乡(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凿壁偷光的故事简介: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借光是什么意思?
成语繁体:鑿壁借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凿壁借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凿壁偷光
反义词:不学无术
成语解释: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凿壁借光成语出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不管怎样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以上就是今天小编向大家介绍的关于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全部内容。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