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升
点击:2107 时间:2017-04-24 09:50
陕北唢呐如春风拂面,如夏荷映日,如秋月临窗,如冬雪铺地。陕北的唢呐,不论一年四季的任何一个日子从土窑洞里迸出来,都给人无限的喜,无限的忧,令人欢乐与伤心交织在一起,幸福和痛苦合为一体。
只要一户农家院里有一班唢呐的吹打,不用问,不是有人在嚎哭,就是有人在朗笑。不知是谁立下的规矩,陕北的唢呐,似乎专门为添人丁或减人丁而设置。无论贫家富家,喜事丧事,都要请上一班唢呐吹打助兴,闹得沸沸扬扬地,让全村人知道,所有过往行人都知道。
而且又几乎是唢呐一吹,就撒下一股巨大的磁力,能吸引差不多所有的群众,放下手中的活儿,静听吹奏。认真统计一下,一个陕北人,从出生到死亡,如一切顺遂,大抵要有三次唢呐迎送。
唢呐的历史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
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陕北唢呐情
唢呐,伴随着陕北人生生死死的陕北唢呐,每一次空悬于头顶的那尖利的声音里总蕴含着一次大喜,抑或一次大悲。红事上,唢呐欢乐着《得胜回营》、《大摆队》;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西风凉》、《光棍哭妻》。陕北人摆不脱陕北唢呐,就像摆不脱满身黄土一样。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陕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在陕北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陕北汉子那坦荡无私、宽广浑厚的性格。
陕北唢呐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声音是雄性的,如黄河纤夫钢硬的脊骨扛起的黄河涛声,永远都震撼着这块广阔的黄土地!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