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凤
点击:2820 时间:2017-04-05 10:19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
唢呐虽有八孔,(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在台湾民间称鼓吹,广东地区将称为“八音”。
在中国广泛流传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993年,由着名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传统唢呐奏出半音阶、十二音体系,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活芯,其内管连有气牌和气嘴,并有螺栓槽,套上一弹簧,插在外管中,外管侧面有螺纹孔,再套上一个微调套管用螺栓螺母,从套管长孔穿过拧入螺纹孔,再进入内管的螺栓槽,用螺丝螺母调正内管之伸缩距离,嘴唇压缩气嘴以后,使内管缩短其音程,于是每个音孔可吹出半音,增加唢呐之音量范围,可吹奏各种变调乐曲。
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传统的芯子为单管式,而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以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的作用。演奏时,通过双手向上压进活芯,便能奏出临时变化半音或半音阶。如果把活芯推进、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推进后所产生的音程关系上的徽小偏差,可通过控制嘴劲儿调整,演奏者很容易适应和进行有效的修正。活芯共有3种规格,由于其伸缩长度可以调节,因此解决了大、中、小各种调子唢呐的应用问题。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在地方戏曲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广大的农村广为流行,是民间婚丧仪仗中的主要吹奏乐器。
唢呐演奏的含哨位置,作为唢呐专业演奏者,应当掌握正确的含哨位置。正确的方法应当使哨片位于两唇正中,唇边和哨坐相齐,以两唇肌能控制哨面的三分之二为宜,由于两唇肌能对哨片进行有效的控制,当气流通过哨片时就比较均匀,哨面的振动频率相对稳定,发音也就纯正、饱满。
如果将哨片含得过多,哨面全在口腔内,则失去两唇对哨片的控制,使吹气流量不均,哨片的振动频率不匀,造成发音不准、不纯,音质粗糙而漂浮等现象;如果将哨片含得太少,哨片全压于嘴唇内,又会造成哨片张口闭合,不能发音。即使两唇减少对哨片的压力,让其发出音来,但因哨片振动频率受到抑制,所发出来的音势必低于要求的高度,因此,在演奏中,保持良好的含哨位置,与音色、音质、音准具有密切的关联。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乐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说“气足音满”,这就是说足够的气息是“音满”的基础。
比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胸部的肋骨向外扩张;呼气时,不是像平时只用肺部的呼吸那样动作,而基本上是用小腹的动作来控制呼气的急缓,对这种腹部动作的感觉平时很少去注意,例如在很疲劳时需要大喘一口气,这种深呼吸中就有腹部的动作;又如在咳嗽时也有着腹部动作。
还可以试一试将一根烛火放在较远的地方,并吸足一口气有力地去吹灭,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会感觉到腹部的动作更大,并体会到,由于有了它才使吸气量比平常呼吸时增大了许多,在呼气时气息也更为有力,当然,吹奏唢呐和吹火不完全一样,因为吹唢呐一般是吸气要快、要多;而吐气时却要慢、要少,要讲究利用腹部动作去控制气息,使它符合演奏乐曲的需要,这和吹火时将一口气猛地呼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胸和腹的动作互相配合起来进行呼吸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