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轻
点击:1381 时间:2017-03-21 10:21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语称各给、给以、给宁、勾各依斯,又称牛巴腿。历史悠久,规格多样,音色柔细,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关于牛腿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黔东南的一个侗族山寨里,住着穷、富两家人。富人依仗财势经常放狗去咬穷人,穷人也不示弱,奋起反抗将狗打死,从此两家仇恨日深。一次,穷人养的牛见主人被欺,冲上相助,富人见势不妙,也放出自己的牛来。
此后,人与人打,牛同牛斗,闹得整个山寨不得安宁。有个神仙下凡来调解,送给每人一支芦笙,让他们吹着走乡串寨,忘记争斗。而牛却不听召唤,越斗越凶。神仙担心牛的角斗再挑起人的旧仇,气急之下便把两头牛的后腿给砍断了。两牛再也无法争斗,矛盾虽然得到解决,可穷人却永远失去了耕牛,他伤心地抱着牛腿痛哭不已。待牛腿腐烂了,他就做了一个木头的牛腿,仍抱着它一边抚摸,一边诉说自己的苦衷。于是,后来就逐渐形成了在民间流传的牛腿琴和牛腿琴歌。
改革马头琴
改革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为改进和提高马头琴的演奏性能,使其成为富有表现力的独奏乐器,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与乐器制作技师合作,先后改革、研究制成高音马头琴、木面马头琴、中音马头琴、膜板马头琴和木面中音马头琴等多种拉弦乐器。
1958年—1961年,内蒙古歌舞团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与呼和浩特市民族乐器厂乐器制作技师张纯华等人合作,对传统的小马头琴进行改革。
他们首先从拉弦乐器的共性出发,对共鸣箱、琴弦和琴弓等部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琴箱蒙面试验过蒙羊皮、牛皮、驴皮、马皮、蟒皮和薄木板等质料,琴弦试用过马尾弦、金属弦和尼龙弦等质料。最后改革制成高音马头琴,全长86厘米,共鸣箱适当扩大,箱内设有音梁和音柱,选用透明牛皮蒙面,张以两束尼龙丝弦。琴弓制作借鉴提琴弓的工艺,使弹性增强。琴的音量较大,反四度定弦为d1、a,音域a—a3。它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竹琴
竹琴,是傣族、佤族、克木人和控格人的打击弦鸣乐器。傣语称玎麦波,“玎”为琴,“麦波”为龙竹,意为竹琴。克木语称布领,控格语称泡玎,均为竹琴之意。又因其发音“叮当”作响,西双版纳一带又称其为叮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思茅地区西盟、孟连,临沧地区耿马、沧源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形制与竹筒琴相近(图)。琴体用两端带有竹节的大龙竹制作,筒长50厘米~60厘米、外径8厘米~10厘米,在两个竹节之间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音孔两旁分别剜起两条竹皮篾丝为弦,每条竹丝弦长35厘米、宽0.15厘米,弦两端下面各支一个竹制琴马,使竹丝弦离开筒身并具有一定的张力,移动弦下的琴马,可调节竹弦的音高。在两条竹弦和筒身之间,还夹有一个棱形篾片以调音。每支竹琴可发出四个乐音。
演奏时多为坐姿,左手持握竹琴一端或将其平置于桌面及地面上,右手执小竹棒敲击竹皮弦,发音叮咚有声,但音量较小,音色较柔和。竹琴是深受傣、佤两族、克木人和控格人喜爱的民间击弦乐器,青年人尤喜欢在夜间独奏自娱。也用于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中。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