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心
点击:4316 时间:2017-03-15 17:11
佛教中常常提到十恶,需要人们去遵守,这十恶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佛教中的十恶。
佛陀指示我们远离十种恶行。这十种恶行扎根于贪、嗔、痴,它们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来生。当我们了解「业力」这种学说时,就应当了解造成恶业的就是这十种恶行。
佛教中的十恶之一、杀杀谓杀害生命。
佛教中的十恶之二、盗盗谓盗取财物。
佛教中的十恶之三、淫淫谓淫狎行动。
佛教中的十恶之四、妄语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佛教中的十恶之五、绮语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佛教中的十恶之六、恶口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佛教中的十恶之七、两舌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佛教中的十恶之八、悭贪悭吝贪着。
佛教中的十恶之九、嗔恚嗔恚忿怒。
佛教中的十恶之十、邪见暗昧迷理。
一个人要永远的实现善行和回避恶行。当一个人有意或无意间做了恶行,他应该清楚的知道他做了什么,他应该马上反省,对自己的恶行做出补救或忏悔,同时努力的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辙。一个人要获得圣道的生活和自我解脱,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善行。
为赎罪而祈祷,是没有意义的。当祷告过后,他又我行我素的从事恶行。什么人能替你洗清罪孽?除了你自己,什么人也办不到,唯有通过自我的证悟。首先他必须了解自己所做的恶行,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其次,他必须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做的是恶行,尽力的以自己的善行来补救,并从中学习,不再重犯。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以善行来克服和减轻恶行所造成的果报了。
在佛教里没有所谓「永远的罪人」,尤其是那些觉悟和精进于佛法的人。一个人如果被误导,从而相信可以通过「神奇的力量」来消除「罪孽」,这是一种迷信。更糟糕的是,这种迷信不但无助于心灵的发展,同时还使道德沦丧。这种错误的信仰,给人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越他所害怕的「罪孽」带给他的恶果。
在藏传佛教中,因果报应思想所包融的忌行文化,占有一定比例。所谓因果报应,就是力求对自然界万物变化与生命系运转规律相联在一体,诠释物质与精神的内在统一。对众生生存的环境与生命流转之变化作分析,并揭示诸多苦的根源,用因(业)果将其连结起来,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受因果规律支配。
业,指观点和行为,含善和恶两类,这是因。不同的因(业)——特别是行为,必将导致不同的果报。宗喀巴大师说:业力无穷,所经行为,确定其自果。今世的贫富穷达,皆系前世所作善恶决定的结果;今生的善恶行为,亦必导致后世的罪福报应,这就是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因果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并成为佛教禁忌文化和戒律的核心。
佛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存在着有如同恒河沙粒数一样多的物体。这些物体,均随因缘的聚散而生灭,既没有片刻停留的自由,也没有固定的强富贫穷,都处于流水不息,变化无常之中。众生生老病死自然交替的流转过程始终充满着矛盾和苦乐的不断变化。
受因果制约,幸福会变为痛苦,烦恼会变成快乐,不仅今生中的处境在不断升降变化,而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存的境界,也因三世因果而会转换变化。所有的人、天、神和旁生、饿鬼、地狱众生都在这个大的循环中随因转换,沉浮交替。这种因业果报、轮回转世和追求来世的思想是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主体观念。众多福祸果报,是由众多善恶因业来决定的。因而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抑恶扬善的道德观念,构成禁忌文化的核心所在。
佛教中的十恶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今天分享的文章内容。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