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昊
点击:1825 时间:2017-02-28 11:43
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它最初祖于亚述属西亚系乐器,最先传入西域,成为龟兹、疏勒、安国乐中的一员,并在那里得以发展光大。伴随着西域诸地同内地文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魏晋至隋唐间佛教及其造像艺术的大量涌入,竖箜篌也受到了华夏民族的青睐,风靡华夏。
东汉晚期的竖箜篌只见诸文献,尚未发现实物,无法知道其确切的形制,魏晋时期的竖箜篌多留存在石窟雕刻与壁画中。敦煌莫高窟431窟北魏壁画中的竖箜篌,近似弓形,七弦,弦距不等。伎乐天右手及臂挟持其器,左手弹奏。云冈石窟第16窟南壁拱额浮雕持竖箜篌的伎乐天,左手托器,右手弹奏,器高在大腿上部与额头之间,呈D形。巩县石窟的竖箜篌形似前者,坐姿,竖箜篌高度在胸与头顶之间,也为一手弹奏。到了北齐、北周,逐渐向实用、易于弹奏方向转变。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造像碑龛楣上的竖箜篌,十弦,等距,呈D,双手弹奏,敦煌莫高窟297窟北周伎乐图中的竖箜篌,与前者类似,所不同的是,前者坐,后者立。较之魏晋,长度增高,弦数增多,形制规短,易于演奏,且改单手弹奏为双手弹奏,竖箜篌趋于成熟。
箜篌音色明亮,音域宽广,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演奏和弦,在独奏与合奏中有着更多的优越性,是中国古代皇室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从中国大同云冈石窟的浮雕上和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里,都可以看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可见在中国流传之广、之久。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