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芯鑫
点击:1868 时间:2017-02-27 09:20
苗族历史悠久,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等。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起源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根据语言差异分为三大方言,分别为苗语东部方言(亦称湘西方言)、苗语中部方言(亦称黔东南方言)和苗语西部方言。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西部方言苗族自称为hmongb(蒙),有意为人等词义。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饮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
禁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3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忌震龙岩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大年三十忌吹柴火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苗族的风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今天分享的文章内容。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