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凤
点击:1871 时间:2017-02-25 14:49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印刷术的发明历史。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纸的发明,为社会提供了优质、轻便、价廉的书写材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南北朝是纸写本的繁荣时代,写抄本的盛行,使书籍产量大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手抄书籍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与此同时随着刻划、拍印,以及树皮布印花工艺的手工雕刻技术,逐渐由简陋、粗糙的刻划,向复杂、精致、规范的镌刻方向发展,为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的中国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在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刷书籍,必须有墨和纸。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发明了纸。最早用的墨,则是黑土或者石墨一类天然的黑色物质。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黑色图画。殷代的甲骨文,有的也是先用墨写了再刻的。人造墨是用松烟等制成的。马王堆汉墓的西汉帛书,也是用人工造的墨书写的。东汉时候的古书《说文解字》对“墨”字的解释是:“墨者,烟煤所成。”墨与纸,为印刷木的发明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雕版印刷无疑是印刷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解决了书籍批量复制的问题,而且雕版便于储藏和反复使用,成为中国自唐以降书籍印刷的主要方法,一直延续至今。但雕版印刷每页需制作一副专用的固定版块,每书需成百上千版,随着书籍品种的不断增多,有些书印数不大且不再版,其规模浩大的人力物力投放,印版的存放问题,开始困扰着印书家们,从而渐渐催生了一种方便、灵活的印刷工艺改良思想——活字印刷。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