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玻
点击:2339 时间:2017-02-22 10:44
中国铜鼓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其形状来源于鼓或铜釜,用于演奏音乐或伴奏舞蹈;亦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
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广东及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并传播至东南亚。制作年代大约始自春秋,经战国、秦汉、唐宋至明清,其中汉代的铜鼓尤为精美。
铜鼓在历史上曾零星地出土过,但第1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发掘,是1955年5月由云南省博物馆对晋宁县石寨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器物表明是西汉时期。
铜鼓是以泥或石做成泥模或石范,将合金铜液浇注其中,铸造而成,上端为鼓面,下端是空虚的鼓身。它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
①鼓面,为一大平展正圆的圆面,中心微隆,称光体,有向四周辐射的光芒,还有由里向外扩散的弦纹,即晕圈;弦纹与弦纹之间饰有多种图案;有的鼓面最外晕圈上还饰有立体的蛙、龟、鸟及骑士等装饰物。
②鼓胸,与鼓面相连,稍外凸,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向里微敛。
③鼓腰,内敛,多直筒形,上下两端有界线与胸和足隔开。
④鼓足,位于腰下,多上小下大,呈倒置截头锥状,晚期铜鼓,腰足界线不清,有的甚至无足部,而仅分上下两节。
⑤鼓耳,常置于胸与腰之间,两侧各嵌鼓耳一对,有圆茎与扁茎之分,前者为粗壮的实心环或平环,表面有一道道的轮线纹;后者种类较多,一般为桥纽形,扁而宽,正中有长条形孔,两侧为辫纹、栉纹或交织人字纹。
鼓是远古音乐的核心。古代乐舞开始先要击鼓,表现周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舞,就是在奏乐之前先击鼓,以此警戒众人而使众人先存敬意,此为“先鼓以警戒”。至今民乐和戏曲中都以鼓为指挥,这可说是自古流传的规范。杜明介绍说,鼓在音乐中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众乐器张驰有度、秩序井然,“鼓在音乐中可以表现欢快、沉重、号召等,起到烘托和色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的功能是其他乐器不能替代的。”
古往今来,“鼓”的用场宽泛,文化内涵更是深远:图腾崇拜时期以鼓为舞;庙堂祭祀、宫廷庆典都离不开鼓人掌教;更夫以鼓报更,军旅以鼓鼓舞士气;旧官衙大堂悬鼓,击堂鼓可以鸣冤;释、道教僧道道场,铙鼓伴作法事;酒令击鼓传花,戏曲鼓板领奏,农事击鼓插秧,围猎以鼓驱兽。鼓常常被编入成语、戏文和故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成为不容遗忘的历史人物;“张飞击鼓古城会”是兄弟情义相知,“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则是大展巾帼风范。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