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让业主放心的互联网装修服务平台 免费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百科>大杂烩>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装修开工必须吉利!10秒测算您的装修吉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李凤铜

李凤铜

点击:1864  时间:2017-02-06 15:01

【导读】中国一共有5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有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因为一些传说继而流传千古!

  很多少数民族除了跟我们有一样的传统节日以外,他们民族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比如“火把节”、“泼水节”等等,那么56个民族当中都哪些具有他们自己特色的节日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非常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终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京族的“哈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后来,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傣族的“泼水节”。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城市:
称呼:
面积:
手机:
户型:
小区:

相关文章

0条回复
我要评论
您好,1个月内您的最佳装修吉日为

2018年4月26日

三月 十一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若您当天无法开工,2018年5月14(三月廿九)

等其它更多日期也是您的装修吉日。

查看全部吉日 >>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

Copyright (C) 2019-2039 zdd365.com 版权所有 津ICP备2024025474号-1

装修报价

免费设计

公司加盟

装修计算器 今天已有2080人计算了报价
X 错误提示

主材费:                    ? 元

施工费:                    ? 元

设计费:                    ? 元

质检费:                    ? 元

我们的装修顾问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为您推荐3家装修公司免费上门量房,请您保持通话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