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莫
点击:2207 时间:2015-07-08 09:57
篮子鱼常见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褐篮子鱼、点篮子鱼、莹斑篮子鱼,虽然是一个品种但是它们的习性特点都不一样,接下来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褐篮子鱼
中文名:褐篮子鱼
学名:Siganus fuscescens(Houttuyn,1782)英文名:Rabbitfish俗名:篮子鱼、泥猛、臭肚种类:海水产品-鱼类分类: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
介绍:褐篮子鱼体延长呈长椭圆形,侧扁,体背缘与腹缘稍呈浅弧形。头小,前端略尖。眼中等大。口小,前下位。下颌短于上颌,鳃盖骨边缘无棘。全体被小圆鳞,全部埋藏于皮下。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向后延伸至尾鳍基。背鳍几乎占体背全长,胸鳍中等长,腹鳍短于胸鳍,尾鳍浅叉形。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及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
营养: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较为丰富,具较高经济价值。
烹饪:可烧汤、蒸食。在烹调时,不能用姜作调料,否则会失去鱼的味道。褐蓝子鱼烹调的“泥猛汤”,深受珠三角等南方城市消费者欢迎。
提示:褐篮子鱼的鳍上有毒刺,不留神被刺伤会化脓,剧痛。烹调时必须先把鳍棘切掉。
点篮子鱼
中文名:点篮子鱼。
英文名:GoldSaddle Rabbitfish。
学名:Siganu sguttatus。
分类:鲈形目种属:篮子鱼科。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台湾仅见於南部大鹏湾。
特点:体侧扁,略呈卵圆形。口略突出。体淡蓝绿色,特征是密布橘黄色圆点,近尾柄处有一黄斑。腹部为银色,身体覆盖着亮黄色斑点,背鳍末端有一个很大的黄色斑点,这个很容易与其他狐狸鱼区别开来。头部覆盖着条纹和斑点。背鳍、腹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皆具毒腺,尾鳍略凹。
习性:生活于1~6公尺海域,常栖息于海藻茂盛且水流平缓的礁石或泻湖区。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夏季繁殖,最适水温在24℃以上,产黏着卵。仔稚鱼具漂浮期,幼鱼常进入泻湖觅食,成鱼则在沿海活动。
莹斑篮子鱼
名称:莹斑篮子鱼(泥猛、臭都鱼)
英文名:Siganus oramin
特征:背鳍鳍棘中部与侧线间有鳞20~23行。背鳍棘等于或短于第一鳍棘。体长为体高的2.4~2.8倍。腹鳍有内外2鳍棘和3鳍条臀鳍有7鳍棘、9鳍条。体侧有许多莹亮小点。
习性:莹斑篮子鱼属暖水性近海小型鱼类,常栖息于岩礁或珊瑚丛中,有时会进入咸淡水和河口。背鳍和臀鳍鳍棘都有毒腺,被刺伤后会引起剧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南海南部。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