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赵炜
点击:1409 时间:2015-06-30 17:03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并在其他条文中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们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于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名录中列入陆生野生动物33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共90多种。
1、野牛
野牛,学名Bosmutus(Poěphagrtmutrs),英文名wildyak,藏名音译亚归。偶蹄目,牛科,牛亚科、牦牛属。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青藏高原特有牛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野牦牛体形笨重、粗壮,但比印度野牛略小,体长为200—260厘米,尾长约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500—600千克,雄性个体还明显大于雌性个体。肩部中央有显着凸起的隆肉,故站立时显得前高后低。
头形稍狭长,脸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对小,颈下无垂肉,四肢粗壮,蹄大而宽圆,雌体有2对乳头。野牦牛头脸、上体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致密,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长毛,其长可达400毫米,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部长毛形成簇状,显得蓬松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类中十分特殊。
2、东方白鹳
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学名为Ixobrychus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
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黑鹳
别名乌鹳,属于鹳科,学名为Ciconianigra。
大型涉禽。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
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65~70日龄的幼鸟有飞翔能力。
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马来熊
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Helarctosmalayanus。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产于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4~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