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芯鑫
点击:2465 时间:2015-06-13 14:15
作为元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作者究竟是谁?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罗贯中嘛。但是对于这个说法,几百年来,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下面看一看相关信息吧。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确凿无疑。
中国的古代小说,往往有作者问题。有时候,某一部小说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时很不容易说清楚。
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那个时代,小说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大多数的人把小说当作是茶余酒后的一种消遣物。因此,小说的作者也不受到重视。人们只要看小说的内容,小说的故事,谁管你是张三写的,还是李四写的。
第二个原因:小说作者的社会地位低微,受到一些人的蔑视,所以一般不敢署名,不敢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公开承认,这部小说就是我某某某写的。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代没有稿费,作者的头脑里也没有著作权的概念。他们是随意而写,随意而流传。除非是内容出了违反法律的问题,出了诽谤他人的问题,才会去注意和调查作者是谁。
第四个原因:因此,很多小说不署作者的姓名,例如《西游记》和《红楼梦》。有的则不署真实的姓名,而只署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笔名,例如《金瓶梅》。
这就给古代小说研究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小说的作者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石兄,或者是曹雪芹的爸爸,或者是河北丰润一个姓曹的某某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竟然出现了二三十种猜测!直到今天,这些古代小说的作者问题,还在不断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争论。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壬午本。在它的上面,明确地题署着两行字: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两行字意味着什么呢?第一行字,说明小说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第二行字,向读者指出作者是谁。
对这个题署,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三国志演义》的素材来自陈寿的《三国志》。但是,陈寿并没有做过平阳侯。
他是晋朝人。他只做过平阳侯相。平阳侯相是平阳侯下属的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平阳侯和平阳侯相,虽然只差一个字,从官职、地位和身份来说,差别是十分巨大的。怎么可以把它们混为一谈呢?
把陈寿的官职说成是平阳侯,这是罗贯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这个明显的错误不仅出现在这里的题署上,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小说的正文中。
这说明罗贯中犯这个错误,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为什么说是罗贯中所犯的错误呢?因为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他在自报家门:我姓罗,名本,字贯中。
第三,为什么说,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因为有“后学”两个字作证明。“后学”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自谦之辞,是相对于前辈学者陈寿而言。这两个字必然出自作者罗贯中本人的笔下。旁的人没有必要去代替他谦虚。
这就是铁证:罗贯中千真万确地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