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
点击:1460 时间:2015-03-05 09:24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发源于远古石器时代,被誉为“火与土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黑陶古朴、厚重的风格,广受藏界文人雅士的喜爱,是陶器中的极品。出土的实用型黑陶文物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民间并不多见,流落在民间的黑陶藏品愈发珍贵,而现代的黑陶工艺藏品也逐渐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不仅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其收藏价也在逐步攀升。黑陶容易受到尘埃和紫外线的侵害,如果保养不得当就很容易损坏,所以,黑陶的保养也很重要。
1、温、湿度的影响: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收藏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灰尘的影响: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擦拭、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3、紫外线的影响: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4、碰撞的影响: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触摸、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平时放置时,尽量放到安全、稳固、不易碰到的地方。
黑陶文化时期又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600年的黑陶文化主要出现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的华夏文明发祥地中国母亲河——黄河的中游。公元前2600年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炎帝部落争霸时期。(彩陶时期) 公元前2000年处于奴隶社会初期大禹治水及夏朝创立100年(青铜器时期)黑陶时期就成为了连接彩陶和青铜器的重要历史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的发展,也先后人展示了制陶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从未见过史前遗存――黑陶,黑陶是黄河中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晋、豫、鲁等地。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随后各地都发现了和龙山文化时代相当的,以灰陶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广泛分布在陕、晋、豫、冀、鲁等地。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被分别命名为各种类型的龙山文化。主要分部在黄河中下游。所以黑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国华夏民族最早期的人类文明之一!
从吴金鼎先生发现黑陶残片之后,几代学者经过61年不懈地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在1989年被诠释破译。研究表明,我们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熏烟渗碳”技术,将烟中的碳粒渗入了坯体而呈黑色。黑陶的“熏烟渗碳法”被载入了世界工艺美术史。国家坚持几代科学家来恢复黑陶制作工艺的原因,因为黑陶不仅是简单的工艺或工具,而是一种文化,能反映当时不同的地域的文化、人类发展状况集中展现在这小小的黑陶之上,通过黑陶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向国人证明,也向世界宣布这一伟大的世界遗产。所以才由中国科学研究院经过61年时间恢复,由1928年发现到1989年恢复工艺技术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源黑陶秉承传统黑陶工艺黑、薄、光、纽四大特点,结合现代审美要求,保持黑陶“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罄”的尊贵本色而不失创新求索。 取材于纯净、细腻的红粘土经过水力和风力的卫刷和扬弃,通过匀和、沉淀、拉胚成型,压光、书画、雕刻等一系列精细的手工操作,最后装点、封窑。黑陶的“熏烟渗碳”工艺是利用先进的封窑技术,控制窑中的温度和湿度,使窑里烟中的碳粒渗入陶胚成品的科学过程。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