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玻
点击:1528 时间:2014-12-27 17:03
可以说《环太平洋》将IMAX3D电影的视觉特效拉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难预见明年的奥斯卡上《环太平洋》将以碾压的姿态摘夺最佳视觉特效奖项。电影的发展一直以电影工业技术为依托,从早期的录音技术使人们走出默片时代;彩色胶片将一个色彩斑斓的光影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再到后来的IMAX和3D技术让人们体验到“进入一部电影”的感觉。《阿凡达》向人们展示出了IMAX3D技术的视觉冲击力,而《环太平洋》则标志着这项技术的成熟。尽管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曾表示本片并不适合后期转制3D,但是从观影的直观感受来看本片的3D效果还是非常优秀的,足以秒杀上半年的绝大部分3D电影。
全篇主线故事其实是围绕“通感”展开
首先,人跟人,男人跟男人,男人跟女人,通过“通感”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了解的越深,能力就越强,为什么越强,凭什么越强,影片就只是通过旁白说了一说;其次,两个表面搞笑实际一点都不好笑的科学家,用看上去蛮像蒸汽机时代的通感器跟怪兽实现“通感”,进而知道了原来大吨位怪兽是被幕后主使克隆出来的生化武器先头兵。于是,人类恍然大悟,观众又如梦方醒,放佛看到一些颇具独创的阴谋论剧情。但仔细推敲,科学家与怪兽实现“通感”所得出的结论,其意义是乏善可陈的。环太平洋各国建造机甲之事,并非头脑风暴头脑发热之举。为什么非得造巨型机甲?为什么非得跟怪兽近身肉搏?为什么非得通过什么物理原因震杀怪兽?据说一边打还要一边对怪兽进行生化处理?这些本该在前半段以探索式故事呈现的所谓观影定位,全部以旁白式的填鸭式的信息推送和盘托出,而接下来,那就直接打架吧。那么,既然一开始就开始“旁白”了,那干脆就“旁白”个够,何需又找些呆瓜似的科学家追根溯源再行一秒拯救世界的俗套。
从电影开篇的怪物入侵和机甲战士肉搏怪物可以看出本片毫不吝惜大场面的运用
果然后面几场打戏都没有让人失望,场场精彩,酣畅淋漓。尤其是高空缠斗那场戏,危险流浪者号挥出手中巨剑在可以望到半个地球的大气层边缘将巨兽生生劈成两半,一个唯美的慢镜头让我听到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强烈的画面冲击力刺激着每一位观众的视觉神经。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那一个个直耸天际的机甲战士,这些铁家伙如此之大以至于太平洋和他们相比都成了半米深的水上乐园。在片中还有三个非常有意思的小设计突出了机甲战士不可直视的高大雄伟,一个是开篇爷孙二人在沙滩上捡拾玩具时从海中缓缓走出的危险流浪者号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还有后来的香港大战中飞起的小鸟和那个被轻轻撞击的牛顿摆球模型与周围超大规模的倒塌毁坏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奇妙对比。
与其他科幻片不同的是这些铁巨人并没有炫酷耀眼的各种激光武器,贴身肉搏是他们的主要战斗手段。
当两个上千吨重量数百米高的庞然大物厮打在一起时那种拳拳到肉的打击感是那些轻飘飘的激光子弹完全不能比拟的。不过也许是因为怪兽和机甲战士都过于巨大,总给人一种行动迟缓的感觉。倘若能够再假如一些快速镜头来提高战斗时候的速度感和机动性,与打击瞬间的慢镜头向结合相比其视觉冲击力会更上一层楼。
其实本片的剧情及人物设置并没有太多可说的,毕竟是一部主打视听效果的影片,在人物情感方面着笔不多,有限的篇幅内将片中的主要人物塑造的立体丰满,动机明确逻辑通顺,没有拖慢整体节奏,两个插科打诨的学者作为支线依托着主线形成一个整体毫不松散。
影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细节就是整部影片的色彩搭配
亮蓝色的怪物血液,幽蓝深邃的大海,灰暗破旧的基地中黄色的灯光,以及颜色各异的机甲战士还有本片主要战场香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这些千变万化的色彩在导演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勾勒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光影世界,巨型机甲与怪兽的大巧不工中净透出一股浪漫色彩着实令人惊讶。
在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追求简洁明快的设计感时本片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乱麻般的布线斑驳的装甲营造出无比真实的机械感,透出了一股浓郁的蒸汽朋克气息,庞然大物间的殊死较量仿佛让人回到了奥特曼的年代。将这些渐渐消逝的东西带入未来,揣着怀旧的情感畅想未来,导演深埋在影片中的思想也渐渐浮出水面。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