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赵炜
点击:7239 时间:2014-12-15 13:45
睚眦必报成语出处是西汉,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那么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呢以及成语睚眦必报怎么造句呢,接下来就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
中文发音:yá zì bì bào。
成语解释:睚眦: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报:报复。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也作“睚眦之恨”。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发音技巧:眦,不能读作“cǐ”或“cī”。
书写技巧:睚,不能写作“涯”。
褒贬解析:属贬义成语
近义词:小肚鸡肠、睚眦小忿
反义词:大度包容
英语翻译:not let anyone get away even with a hostile look
作者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 者。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 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 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 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 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 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司马谈在学 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睚眦必报造句:
1、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
2、睚眦必报的人必定心胸狭窄。
3、随后,这个睚眦必报的厨师用姜、盐、红椒粉做成辛辣的糊状调料,把这调料抹遍乌鸦粉红生疼的皮肤。
4、那些养尊处优,睚眦必报,利欲熏心的薄情寡义之徒,有几人能安享长寿?
5、这也突出了印度目前所面对的危险:宗教对立紧张关系的升级以及睚眦必报的暴力行为。
6、西方的奥林匹亚诸神,除了普罗米修斯之外,无论男女,几乎全都是放荡不羁的家伙,他们不但像凡人一样地争强好胜,睚眦必报,男欢女爱,耽于享乐。
7、因宿怨而费尽心机打击栗氏母子让刘嫖一向飞扬跋扈睚眦必报的性格得以完满展现。
8、在这样的时刻,余还忍什么?余不忍啦!余要睚眦必报!夫人,那畜生把龙椅和佛珠刚刚放进轿子,余就对准了他那张瘦巴巴的狗脸,狠狠地抽了两个耳光!痛快!每一个耳光都是十分地响亮。
9、他这个人太世故了,脾气又大,爱骂人睚眦必报,没人愿意与他交朋友。
10、金庸并不反对处死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却反对睚眦必报和滥杀无辜,这就是现代人的思想。
关于睚眦必报是什么意思以上就是今天爱装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部文章内容,如果各位读者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吧。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