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博
点击:2625 时间:2014-10-15 16:52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魏:
奠基时间:208年,曹操被封丞相,汉朝领土几乎和后来魏国领土差别很小,曹操为实际汉朝最高领导者
魏称号由来时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魏公国建立,三国之魏国国号由来。
魏建立时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三国之一。
魏灭亡时间:265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魏国灭亡
魏实际存在时间:213-249(从曹操称魏公到司马懿夺权兵权)
魏存在时间:220-265
蜀:
奠基时间:214年,刘备入蜀,自领益州牧,后来的三国之蜀前身。
蜀称号由来时间: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为与东西两汉分别,称蜀汉,亦称蜀。
蜀建立时间: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蜀),为三国之一
蜀灭亡时间:263年,魏南下,蜀主刘禅投降,蜀灭亡
蜀实际存在时间:214-263(从刘备入蜀到刘禅投降)
蜀存在时间:221-263
吴:
奠基时间:198年,孙策平定江东,此时领土与后来吴差别很小,为三国吴前身。
吴称号由来:198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孙策为吴侯
吴建立时间: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为三国之一
吴灭亡时间:280年,晋南下,吴亡。
吴实际存在时间:197-280(从孙策入吴到孙皓投降)
吴存在时间:229-280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着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从汉朝末年的十长侍乱朝纲和黄巾起义开始。刘备、关羽、张飞桃源三结义连接,开始了他们自己的艰辛的发展史。
正值乱世,枭雄崛起,以曹操、孙坚、刘表、袁绍等人势力最为强悍,统领一方,而刘备还是一个区区县令。
后董卓因变而得意控制朝纲,在曹操的号召下面,各路诸侯积聚,展开了一场讨伐之战,此时的三兄弟,还是公孙瓒手下的兵卒,但是才能已经日渐展露出来。
后幸得徐州,但又因为无义吕布的阴谋而失去了发展地。
布灭。得失徐庶,三顾卧龙、终得飞龙入海时。
不料曹操在荆州原主刘表去世之后大举南下,妄图一统江东。
孙刘联盟,草船借剑,火烧赤壁,春声不得索二乔。
再临荆州,斗智斗勇。
收二川,孙刘联盟,力敌曹操,三足鼎立。
阴谋现,关羽忘亡,荆州失,联盟破裂。
张飞故,征江东,率大军。无奈火烧联营,得了陆逊名头。
白帝托孤,换的孔明忠心。励精图治,亲擒孟获,重得三足之势。
无奈天妒英才,六出祁山未得寸土功勋,命陨五丈原。
姜维独凭气力高,九进中原空够劳。
邓艾钟会分兵进,刘氏江山尽数曹
司马凭空出江湖,独乱朝纲获大权。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纷纷时世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开头有“话说……”,结尾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口头讲说的痕迹。说书人讲故事一次一段,就成为后来小说的分回;一段有一标题,便是回目。最早讲故事有说有唱,所以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夹入一些诗词韵语。这一形式,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
《三国演义》充分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这不仅在历史演义中是最杰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如果全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那么,非但战争描写显得平板单调,读者也势必久而生厌,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正如音乐之有休止,舞台之有沉默,画面之有空白,《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中同时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是符合艺术欣赏的要求和规律的。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惊魂未写,没想到眼前出现另一种境界,看见的是“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听到的是幽静村庄上“琴声甚美”(第三十五回)。赤壁鏖兵的战场上,正所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却加入几段抒情插曲:久别重逢,饮酒作歌(第四十五回);荒山草舍,挑灯夜读(第四十七回);江平浪息,对月吟诗(第四十八回)。类似这样的描写,都不是同战争本身游离的,它们或是战争的前奏,或是战争的辅佐手段,或是战争的某一方面因素,而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战争,却由此表现得具有旋律节奏,富于诗情画意,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曹操奸诈,一举一动好象都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借助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龙活现。一喝,曹兵“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其实,张飞不过孤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曹操敬酒,一是预祝关羽取胜,二是为关羽壮胆。然而关羽置酒不饮,说“某去便来”,见出关羽有手到擒拿的必胜信心。以下完全从各路诸侯所闻所见及其反应上来恣意渲染。先是写诸侯听到关外喊杀之声震动天地,可以想象战斗之激烈,战胜华雄决非轻而易举的事。这里,用诸侯的“失惊”,反衬关羽的镇定。然后写诸侯提心吊胆,正想派人打听,却见关羽已经纵马回营,斩了华雄首级。作品最后回到那一杯酒上,酒还是温热的,进一步点出斩华雄时间之短促,同时关羽喝酒时那种豪迈的神态,也可想而知了。这样着墨不多,而关羽勇猛善战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大都依靠粗线条的勾勒,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