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艺
点击:2320 时间:2014-09-28 16:02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市甬道街73号,祖籍云南玉溪。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又称紫艺、汉族。祖籍云南玉溪,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昆明原甬道街72号的一个中医家庭。聂耳出生不久,其父聂鸿仪去世。因此,家道中落。其母亲寂宽系云南玉溪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之一的——花腰傣,从此承担起支撑家庭重担。生活的艰辛,使聂耳异常关注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从而成为为民呐喊的革命音乐家。云南素有“民族歌舞海洋”之称,肥沃的民族艺术土壤赋予了聂耳出类拔萃的音乐天赋。青少年时期他通过自学,熟练掌握了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民间乐器。1932年下旬在北平求学小提琴近半年,是聂耳思想上、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时期。在大量汲取北方民间音乐、曲艺养分的基础上,1933年初聂耳投身于集革命和近代文艺发展为一体的上海。同年,经革命剧作家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935年是聂耳音乐作品高产期,至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溺水身亡日)一生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卖报歌》、《大路歌》等三十七首歌曲。因此,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人民音乐家”。

在聂耳的歌曲创作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1933年8月发表的第1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便是《开矿歌》(田汉词,影片《母性之光》插曲)。在这首歌曲中,他将民间劳动号子里1人领唱、众人和腔的形式引进了电影歌曲创作。随后,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创作了《开路先锋》(孙师毅词)和《大路歌》(孙瑜词)。这两首歌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两首成名之作。此后他陆续创作有《码头工人歌》(蒲风词)、《新女性》(孙师毅词)、《打长江》(田汉词)等一些优秀的工人歌曲。在这些歌曲中的几种工人形象,都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表现,他们是正在觉醒、正在崛起的新时代的主人。这些肩负着历史的重担,英勇地奋起斗争,并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的工人阶级形象,也正是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写照。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1个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聂耳创作的歌曲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几首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这是他的歌曲中影响最广的一部分。包括《毕业歌》(田汉词,影片《桃李劫》主题歌)、《前进歌》(亦名《苦力歌》,田汉词,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插曲)、《自卫歌》(唐纳词,影片《逃亡》主题歌)以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等。这些歌曲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音调,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勇往直前无所阻挡的气势,有力地表现了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在群众中迅速而广泛流传。

聂耳还创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飞花歌》(孙师毅词,影片《飞花村》主题歌)、《塞外村女》(唐纳词,影片《逃亡》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影片《风云儿女》插曲)、《告别南洋》和《梅娘曲》(均为田汉词,话剧《回春之曲》插曲)等。这些歌曲倾诉了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平,但它们不是无望的呻吟,而是在感情的深处蕴藏着坚韧的毅力,在抒情中饱含着刚健的美感。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时代的抒情歌曲中显现出新的特色。此外,聂耳还创作过一些反映儿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杰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卖报歌》。歌中那为困苦生活而沿街奔走叫卖的报童形象,是那样生动、真切,令人喜爱和同情。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