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冲
点击:1639 时间:2014-09-27 15:52
一、教师课堂礼仪
第一条 仪容仪表整洁,衣着庄重得体,不着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
第二条 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不饮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三条 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提前,不拖堂,中途不离堂。
第四条 上课礼仪:上课铃声停止,教师发出“上课”口令,班长:“起立”!学生起立并齐声向老师致敬:“老师好”!教师还礼发出“请坐下”口令,正式上课开始。
第五条 场地课上课礼仪:教师鸣哨,学生集队,体委整队(立正、报数、报告),正式上课。下课时教师鸣哨,体委整队,教师简要小结,教师发出“下课”口令,学生向教师致敬:“教师再见”!教师还礼:“同学们再见”!正式下课。
第六条 教学姿态要自然,举止文明不吸烟。
第七条 教学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不粗俗。
第八条 使用国家通用的规范汉字,板书工整规范。
第九条 课堂上不接听电话,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第十条 教师必须严格管理课堂、组织教学,对任教课内的常规纪律负全责。对学生违反课堂常规要求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
第十一条 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礼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学生课堂礼仪
第一条 上课铃响,学生应迅速进入教室安静端坐,准备好学习用品、本节课所需课本、笔记本等,恭候老师上课。
第二条 老师进教室,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声音要洪亮),全班同学起立并齐声说“老师好”,老师回应“同学们好”。在老师回应后,全班同学一起坐下,老师开始上课。
第三条 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班长叫“起立〞,全体同学起立并齐声说“谢谢老师”,待老师还礼后学生方可离开教室。
第四条 迟到同学应在教室前门先喊“报告”,经老师批准后方能回座位。
第五条 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教室,应先举手,起立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同意后从后门出教室。
第六条 专心听讲,不翻阅与本课无关的书、报、杂志,不说闲话,发言先举手示意,不在座位上七嘴八舌。
第七条 按安排的座位就坐,坐姿要端正,不移动课桌和换座。
第八条 上课期间不接听手机或收发短信、玩游戏,不吃东西、不吸烟或做其它妨碍教学的事情。
第九条 不穿拖鞋、不只穿背心、短裤进入教室,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准在学校和教室打扑克,保持教室文明。
第十条 课间休息,学生不在教室内追逐打闹,不得损坏公物。
第十一条 尊敬老师,珍惜老师的劳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违反纪律时,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老师。
课堂礼仪与德育的关系
首先在每一堂课中渗透相关的课堂德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有内容之一。通过落实我们的课堂常规教育,规范课堂中师生的言行举止,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主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在课堂中通过课堂礼仪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真正懂得了应该怎样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行为,才能成为道德的主人。
其次是课堂为礼仪与道德的融合,形成一种情感交流过程,改进师生情和同学情,师生共同营造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以尊重为基础的文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培养活泼愉快、和谐协作的集体,使学生在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相互关心、彼此尊重的集体中增进积极向上的情感。
再次是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培养其意志力,强调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从而由外在的约束与导向转化为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坚定的道德信念增强师生的责任感,使之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使师生不知不觉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达到德育目的。
课堂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是一个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在礼仪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平等相处,不断调控自己的言行,构建并形成优秀的课堂礼仪文化,师生在和谐的氛围里共同成长。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