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玻
点击:2082 时间:2014-09-10 15:13
在我国传统农历中,每年的腊月三十日被称为过小年,家家户户除旧迎新,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高兴得不亦乐乎。然而,除夕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和您说说。
为什么叫“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俗称过小年),因常在农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这一天的夜晚,即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叫除夕。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意,含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一年的最后一天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节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古代官民各有活动,祈求来年万事如意。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称作“年三十”或“大年三十”。除,是指去掉、逐除,夕,是指夜暮、夜晚或最有一天(每年最后一季,每季最后一月,每月最后一旬)。除夕在十二月最后一天,可谓月穷岁尽,在辞旧迎新的临界点。人们在该日举行各种活动以驱鬼辟邪,表达对过去的割断与未来的美好期待。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关于除夕的起源
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此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
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 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 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 皆封,爆竹、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
学术界普遍认为,除夕起源于上古的“逐除”。分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驱逐邪恶。巫傩祭祀活动是集体除恶行为,属社会公共性事务。面具与鼓,是驱除邪恶的法器。面具意味着神灵降临在场,鼓是雷神的象征,能创造新生命。《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吕氏春秋》季冬纪注:“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据《论语?乡党》记载,“乡人傩”,孔子“朝服立于阼阶”,恭恭敬敬地参加这一逐鬼驱疫的仪式。此习俗延绵几千年。至今,某些地方还留存有除夕举行巫傩祭祀之习俗。
个人力量驱逐邪恶,有沐浴、理发、更衣、大扫除、贴门神、祭祀之类。各地风俗不一,故而不必繁琐地赘述。
守岁,就是守候新年。除夕夜“守岁”,通宵不睡,敲锣打鼓,鸣放爆竹。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从民俗学来讲,除夕驱逐邪恶的仪式具有收慑人心、整饬秩序、斩断过去、除旧迎新、招福纳祥等意义。不管是悲惨的一年,还是美好的一年,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正如有的禅师忽然顿悟,契合机锋,一拨就转,决不拖泥带水,放下过去,当下重做来人!不过,这个需要大气力。
时间(岁时)与地理是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仪式便是戏剧的内容。复兴年节的岁时文化,关键在诠释年节在仪式上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只有通过年节的仪式,才能更好地营造过年的气氛,彰显中国文化。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