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得宝在全球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但是自从进入中国后,发展却一直都不顺利,知名度也很低,很多消费者甚至连家得宝是哪个国家的都不知道,而且连年关闭各地门店,高层离职异动频繁,最后只有全线退出中国市场。究竟家得宝退出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将给大家作简要分析。
家得宝是哪个国家的呢?家得宝是美国第二大建材零售商,在多个国家都有开设连锁商店,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可是进军中国却困难重重,最后只有黯然退出,这就不得不让人反思了。
家得宝退出中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国内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与国际相差较大,家得宝的运营模式不适用于中国,如果产品配送为国际统一采购,这种高端品牌的市场拓展就非常艰难。
家得宝退出中国还与本土品牌对其的冲击有关,红星美凯龙等本土品牌发展迅速,抢占了先机,而且现在人们往往习惯于到卖场较多的地方选购产品,家得宝的店面太少,品牌打得也不够响亮,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业绩自然也上不去了。
2012年9月13日晚,一条消息在微博上开始扩散――“家得宝建材超市今晚宣布全国关店”。
与此同时,新浪家居从家得宝内部知情人士获悉,家得宝中国公司已经接到总部通知:“关闭在华所有门店,全线退出中国市场”。
这位知情人透漏,很多家得宝的员工是突然接到关店的临时通知,而此前家得宝中国的高层可能已经知道了总部要撤出中国市场这一决定,并开始筹备善后事宜。
据悉,家得宝中国在关闭所有在华门店之后,将会留守一部分人,为期3个月,用来处理善后事宜,包括员工的辞退补偿、处理存货、清帐、与供应商进行结算等。
作为美国的第二大零售巨头、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HomeDepot)在2006年以超过1亿美金的代价收购天津家世界,从而得以曲线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8月,家得宝在北京、天津、西安、郑州、沈阳、青岛等城市的门店陆续开门营业。
然而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的家得宝由于照搬美国的超市模式,水土不服导致在中国市场一直呈现出“倒退”的发展态势。5年的时间里,家得宝在中国市场不但没有开出一家新的门店,反而在不断的收缩关店。
2009年7月和10月,家得宝先后宣布关闭青岛店和沈阳店;2010年5月,家得宝北京分钟寺店停业关门;2010年11月,家得宝天津东丽店关门;2011年1月,家得宝北京店关门。不到2年的时间,家得宝中国连续关闭5家门店,仅存天津、西安、郑州等 7家门店。在此期间,家得宝中国换了3任总裁也没能挽住颓势。
与家得宝中国的溃败的局面相比,采用卖场模式的中国本土企业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则在此期间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洋超市与本土卖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业内人士表示,连年亏损,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是家得宝最终无奈退出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在华耐立家副总裁张志良看来,“超市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好,家得宝退出中国是迟早的事儿。此外,家得宝退出中国市场也与目前的家居市场的大环境不好有一定关系。
张志良表示,受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目前家居流通业已经呈现出洗牌态势,经销商的大批“死亡”对渠道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而完全依赖超市渠道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2012年9月13日晚,美国第二大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所有七家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公司的业务重点将转向专业零售店和网上销售。

短短6年间,家得宝的中国之路便走入穷途。正如新浪家居全国执行主编张众志所说“与家得宝中国的溃败的局面相比,采用卖场模式的中国本土企业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则在此期间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红星美凯龙在2012年迎来全国100家商场的规模落成,开启了全新的“百Mall时代”,洋超市与如红星美凯龙等本土卖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洋超市关店 本土品牌的预兆还是机会?
洋超市VS本土化
虽然家得宝通过收购本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其并未实现内在的本土化,而是沿用了其全球采购、家装自助模式。在全球其它市场,全球采购是家得宝引以为豪的模式,而在中国这一点却无法实现。同时,中国消费者进行家装时,需要的是包括送货、安装、使用、售后全程的服务,这显然与国外消费者喜欢DIY有着本质不同的消费习惯。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就表示,“家得宝关店的主要原因是家具建材超市的模式还不适应中国市场,从属性上来说超市业态更适合标准化高、价格较低的商品,中高端的大品牌难以进入超市业态。”相比较而言,本土企业就在这一方面有着更贴合中国受众需求的思路,如红星美凯龙就推出情景化布展、体验式购物等一系列符合中国消费者心理的模式,在增加消费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家庭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家装这一个性化极强的市场也有着更强的品牌粘性。